全球免费服务热线
400-1829-877
分享到:

首页 >> 成功案例 >> 导播技术

镜头组接的规律及依据
发布时间:2019-6-25 浏览次数:8357次 来源:

何谓镜头的组接

 

所谓的镜头组接,就是把单个的镜头依据一定的规律(人们的视觉特点、思维逻辑等)和目的(如创作者的表现意图等)组接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做含意和内容完整的电视节目。镜头组接是影视作品特有的表现手段。在电视片的整个创作中,它始于文字稿本的构思、写作,完成于技术操作。镜头组接的目的就是为了系统、完整的叙述事情、表达思想、制造效果。镜头组接不是简单的将零散的镜头拼凑在一起,而是一种目的明确的再创作。在镜头组接过程中,单个镜头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意义得以扩展、延伸。电视片正是通过不同的镜头组接而获得生命力的。

镜头组接

以下是俄国电影艺术家、理论家普多夫金所做的著名试验:

有这样三个镜头:

①甲在笑;

②乙端着枪;

③甲惊恐的脸。

 

把这三个镜头按两种顺序加以组接,获得了全然相反的表现效果。

第一种:①→②→③,给观众的印象是甲很怯懦。

第二种:③→①→②,给观众的印象是甲很勇敢,临危不惧。

 

镜头组接
 

由试验我们不难发现,普多夫金将几个原本各自独立的镜头按照特定的排列顺序组接在一起后,产生了超出单个镜头自身含意的更新更深刻的做含意,而不同的组接方式又能产生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组接形成的效果。

 

镜头组接的类别

 

镜头的组接可以细分为衔接和转接两大类。衔接是各种组接操作的总称,它指的是单个镜头间的连接。衔接的关键是选好剪接点(或称连接点),做到镜头间的连接光滑、流畅,在视觉上不出现明显的跳跃。

 

转接是镜头衔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电视片中场景与场景间的镜头转换。主要作用是进行时空转换,创造镜头间新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制造特定的效果。转接的关键是转场的手段,要做到前后场景或上下段落间过渡的合理、自然。

 

尽管镜头组接是一种主观的再创作,它是作者创作思维、意图在操作中的体现,但是我们在选择镜头组接方式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镜头组接的依据

 

先来看两个例子:

例一:要求用一组镜头来叙述这样一件事:甲和乙在图书馆附近相遇,握手问好,在甲的提议下,两人一同去图书馆看书。

 

拍摄者用了以下几个镜头:

①甲与乙在某地相遇,握手,甲抬手指向某处,乙朝甲所指的方向看去;

②某高校的图书馆外观;

③一排楼梯;

④两双正在上楼梯的腿;

⑤室内,甲、乙在看书。

 

这五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后能够表达指定的意思。

而事实上,这些镜头是分开拍摄的,

镜头①中的图书馆与镜头③中甲乙的相遇之处不在同一个学校;

甲用手指的并不是镜头①中的图书馆;

镜头②中的楼梯是学生宿舍的楼梯;

镜头④中上楼梯的腿属于两名学生,而不是甲和乙;

镜头⑤中甲和乙是在某单位的会议室里看书,而不是镜头①的图书馆中。

 

例二: 有人编了这样一个片段:

①一支举起的发令枪发令

②树上落下几根枯树枝

③跑道上运动员你追我赶

 

作者试图用这段片子表达“活力剪除衰朽”的寓意,但给观众的直接感觉则是枪没打准,打下了几根枯树枝。

 

所以我们在选择镜头组接方式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如写文章一样,无论采用何种修辞手法、表现方式,都必须以统一的语法规则为基础。

 

例二中创作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过于强调“个性”,而忽视了视觉的表意规范,所以不被认可。可见镜头组接必须要做到自然,符合实际,才能取信于观众。那么为什么有些镜头这样接可以,那样组接却不行呢?镜头组接(或转换)的依据究竟有哪些?

 

1、人类思维逻辑和视觉原理

 

镜头组接的作用就是要表现一种人的视觉所能接受的、屏幕特有的时空连贯,它是对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要想被观众所理解、接受,就必须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及思维逻辑。

 

(1)人们具有将两相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的倾向,或者说人们的思维习惯于在相邻的事物间建立某种逻辑联系。

 

①因果关系。这是事物间最常见的逻辑联系。一定的原因会引起相应的后果,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观众欣赏节目时的思维逻辑趋向。 当人们看到一个动作建立时,通常会下意识的想知道这一动作有什么结果;反过来,当人们看到一件事的结果时,也会希望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镜头组接

 

②并列关系。相互关联的两件事或几件事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发生,或者某一时间内,某一事件在不同范围内产生相互联系的反应等等,是生活中常见的事。

镜头组接

③对应关系。在生活中,一个动作或事件往往会引起某种反应。如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即有场上、台上的运动员、演员,也有场下、台下的观众,他们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利用这种关系在比赛、演出情况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观众的反应镜头,既合乎逻辑,也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但反应镜头的插入并不是随意的,要注意时机。反应的高潮点,如最全神贯注、最感动、最忘情、最紧张的时候,往往是表现对应关系的最佳时刻。

镜头组接

④对比关系。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本身就是生活的逻辑。因此,我们就可以不以叙述的顺接关联而以其对比关系为依据,将不具时空连续性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电影《祝福》结尾部分,鲁四老爷家点灯放炮辞旧迎新,接下一个场景则是祥林嫂孤苦伶仃走在风雨交加的荒路上,也是运用两者间的对比关系进行组接的一个例子。

镜头组接

镜头组接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镜头所展示的内容之间在外部特征上的相关之处,以及内部逻辑上的相通之处,否则,胡乱拼凑在一起,就可能有悖常理,不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无法让观众形成特定的联想,其结果只会使观众不知所云。

 

(2)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具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

 

这是人类思维,尤其是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现实生活中的人通常只关心那些主要的、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事物。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电视画面编辑所做的正是选择那些对能引起观众注意的,对叙事表意最具重要作用的镜头,将它们组接在一起;舍弃那些次要的情节,以免造成观众注意力的分散,或引起厌烦情绪。

 

(3)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渐进式的

 

人们的观察是连贯的,看东西总是由粗到细、由远及近,先观察事物全貌,后看局部,再看事物的某一细节特征;或者反过来,先局部后整体,并在这种分析、综合过程中循环往复。这种视觉规律和思维方式成为镜头组接的前进式、后退式、循环式句子的依据。它们的一个共同要求是,景别的变化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或逐步拉远,前后镜头之间的景别差别不可过大。

 

(4)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具有一致性

 

因为人们的思维有一定逻辑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人们在同一时间内观察事物总会有一致眼光。那种混乱和自相矛盾的看法判断是、描述是不被接受的。由于电视通常是分镜头拍摄的,不同镜头在拍摄时间、地点上往往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组接镜头是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保持前后镜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贯、一致。

 

2、依据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要求

 

电视节目来源于生活,由创作者搬上屏幕后又以高于生活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么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就必然要融进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态度、创作意图以及审美标准。

 

所谓审美就是观众对美的对象——电视节目的观察和欣赏。审美需求就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收视需求。根据这种需求,我们在制作节目时,就不但要考虑告诉观众什么,还要考虑这种方式好不好,观众看得舒服不舒服,能不能令其赏心悦目。

 

3、依据影视作品制作的技术条件

 

现今,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赋予了镜头组接工作更广泛的创作空间,使更多妙不可言的想象能借助这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影视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

 

总而言之,镜头组接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但无论编辑人员多么富有想象力,都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原则和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同时要考虑是否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持。

上一篇:如何才能拍出唯美的雨景?

下一篇:超实用多人唱跳基础剪辑技巧